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如婴儿、姹女、黄婆、木母等马航370事件
神秘海域3剧情

你的位置:中国灵异事件大全 > 神秘海域3剧情 >

如婴儿、姹女、黄婆、木母等马航370事件

发布日期:2024-06-10 05:47    点击次数:8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论《西游记》心性说的主题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冯巧英马航370事件

传世之作具有永恒的魅力。百回本《西游记》自明代中叶问世以来,流传至今。从时间上说,四百多年久盛不衰;从影响所及看,遍于全世界,在中国更称得起是妇孺皆知。它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?一般都认为《西游记》讲的是神魔故事,此话不假。从唐代玄奘取经以来,到明中叶《西游记》百回本的出现,中间经过近九百年,这段史实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演变,变成故事,而其基本内容是以神魔形式出现的。

从现存文字资料中看,从孙悟空最早的形象白衣秀士(宋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),到还充满妖气、抢占金鼎国王女儿为妻的魔君(元明之际杂剧《二郎神锁齐天大圣》、杨景贤杂剧《西游记》),直到万历年间的百回本,全未脱此格局。但一到百回本出现后,由于它的完美而离奇,瑰丽而神秘,在以后不同时期,引起了不同层次、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某一点上的共鸣,所以对《西游记》就有了种种深刻的评议,而非仅仅以为是神魔故事了。

《西游记》要宣扬的是什么呢?也就是说《西游记》的主旨是什么呢?多数读者说是讲经过考验和锻炼,最后成佛,是尊崇佛教的。但我们看书中明显的是对佛门直至佛祖的调侃,进一层看是对佛学的颟顸。如《心经》,这是佛门最简洁也最普及的经典,小说第19回“授心经”时称之为《多心经》。按《心经》全称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乃是梵文的音译。“摩诃”意为大、多、胜、妙等,“般若”意为智慧,“波罗蜜多”意为到彼岸、度无极等。整个全称是梵汉音义相结合的译名,无论如何是不能译为《多心经》的。

又如西天取回经数,历史上玄奘取回的是52夹657部;就按玄奘46岁后19年中所译的经文数,也才是47部1335卷。而《西游记》中,唐僧取回的是35部中检取的5048卷。数目大相径庭,有零有整,奥妙莫名。第98回开列的经目,更是真假诡异难辨。如杜撰出来的《宝藏经》、《宝威经》、《礼真如经》等,似是而非的《菩萨经》(应为《大菩萨藏经》)、《决定经》(应为《决定毗尼经》,东晋时已失译)等,鲁迅就指出:“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。”作者“未学佛”,我们不敢轻易说,但对佛门经典采取插科打诨态度却很明显。所以,我们很难说此书是尊崇佛教的。

此书与道教呢?回目有许多道家术语,但从道教角度看,《西游》一书的态度可说是大不敬了。车迟国敬道灭佛,书中让猪八戒把道教三位祖师圣像丢进茅厕。比丘国道士国丈作恶多端,开出吃1111个小儿心肝的道家“药方”,书中让百官喝采,说什么“唯道独称尊”。连道教的祖师爷太上老君,也成了孙悟空屡屡戏弄的对象。

清代有人认为,《西游记》是演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“证圣贤儒者之道”的。但证据牵强,以至于说“把一部《西游记》即当《孟子》读,亦可”,叫人嗅出了浓浓的八股味,所以从来苟同者稀少。

还有说《西游记》在谐言谑语之中,“讽喻世态”,是写当时现实的。这里指的是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意义上的现实。其实,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,不论故事与人物多么绚丽,毫无例外地都反映着它所出现的那个时代或政治的、或经济的、或社会的、或文化的折光。如果作品没有对时代的曲折反映,它就没有起码的价值。《西游记》中反映出了一定的明中叶社会现状,但也可以看出,作品主旨并不在讽喻(当时)现实,它常常是将当时现实中某些事情顺手拈来,信笔涂染几点白色(如京剧小丑脸谱上的白点)便丢开了去,仍遵循着原来思路讲他的故事。《西游记》成为四百年来不朽巨著,主要的笔墨并不在“讽喻世事”上。

还有“阶级斗争”说,说孙悟空是劳动人民反压迫的斗争形象。如果仅以前8回讲,也还可以这么说,人民斗争失败,反动统治势力太大罢了。但100回连起来就难解释了。孙悟空开始算是被迫保唐僧(被骗戴上了紧箍儿),那末后来呢?西天取经道上孙悟空坚定、清醒、机智、乐观,全是为了取回真经,修成正果,后来果然成了佛。难道能说明这是劳动人民斗争胜利了吗?

《西游》一书中,表现了复杂的思想内容,单一地看待,想把《西游记》作为某一派,某一家,某一教的反映,全解不通,那末它止于“游戏”了吗?我们说,小说容量大、内涵丰富,不等于芜杂轻率。其实,从明代百回本出现直到民国年间,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,《西游记》在神仙鬼怪、变幻奇诡的表象之下,表达的是心性思想。现知最早的《西游记》刊本,金陵世德堂本有“序”说:“……故魔以心生,亦以心摄。摄心以摄魔,摄魔以还理,还理以归之太初……此其书直寓言者哉。”就是说要从“摄心”、寓言象征的角度来看《西游记》。

明末李卓吾百回本《西游记》有幔亭过客袁于令写的“题词”云:“言真不如言幻,言佛不如言魔。魔非他,即我也。我化为佛,未佛皆魔……摧挫之极,而心性不惊,此《西游记》之所以作也。”袁于令和李卓吾心心相契,观点相通,也认为此书是写战胜魔障,修惜心性。

清王韬序《新说〈西游记〉图像》称:“所历三灾八难,无非外魔。其足以召外魔者,由于六贼。其足以制六贼者,一心而已。一切魔劫由心生,即由心灭。此其全书之大旨也。”到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也说:“假欲勉求大旨,则‘《西游记》曼衍虚诞,而其纵横变化,以猿为心之神,以猪为意之驰。其始之放纵,上天下地,莫能禁制,而归于紧箍一咒,能心猿驯伏,至死靡他,盖亦求放心之喻,非浪作也’数语,已足尽之。”鲁迅引明人谢肇氵制的这段话,并认为“已足尽之”,可见也承认这是本书的“大旨”了。

《西游记》的心性主题,被数百年来几朝几代的人所认同,是因为作品中从多个方面明显地表达着这一思想。我们翻开作品,首先接触到的是回目。而回目中有大量的“心性修持”、“意马收缰”、“心猿归正”、“六贼无踪”、“金木参玄”、“黄婆运水”、“七情迷本”、“木母同降”、“外道迷本性,元神助本心”、“心主夜间修药物”、“二心搅乱大乾坤”、“姹女”、“婴儿”等等似佛似道的名词、术语。

还有,《西游记》每回都穿插了诗词,可以说书中诗词韵文比比皆是。经查考,书中许多诗词韵文是道家,特别是全真道重要人物的原作。如第8回“试问禅关、参求无数,往往到头虚老……”,是直接用元代冯尊师的《苏武慢》。(可参看徐朔方先生的《评〈全真教和小说西游〉》和李安纲教授的《论〈西游记〉诗词韵文的金丹学主旨》)我们该怎样看待书中的大量正面引用全真道的这些名词术语呢?这与前面谈到书中对道教的大不敬岂非自相矛盾?其实,如能大体明白全真教内丹说的内涵,便自会了然内丹是相对于外丹提出的。道教起于民间,基本教义是求得长生以至于不死成仙。它分两大派,即符录派和丹鼎派。丹鼎派的修炼方法有外丹、内丹之分。外丹就是用铅、汞、黄金、丹砂等许多种矿、植物按一定的比例配合,经过严密掌握火候的燃炼,制成的丹药。外丹家特别崇拜黄金与丹砂,认为“益人万倍于五谷”。他们把炼成的丹药名之为“金丹”,以示贵重;认为服食就可以长生不老以至成仙。

外丹约起于汉武帝时,至晋代道家形成理论,唐代达到最盛,产生了一整套理论,并有许多专门术语,如婴儿、姹女、黄婆、木母等,实际上说全是炼丹的材料,把他们冠以神秘的名字以示玄妙。服食丹药的结果,唐朝六帝(太宗、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武帝、宣宗)的死都和丹药有直接关系,大批官僚、文士、道士、女冠也因服丹药而中毒或死亡。大量事实使人们对丹药,实际是对外丹学失去热情。当其时,一批道家学者提出了内丹学。

内丹,指以己身为炉灶,以自身中的精气为药物,以神为运用,在己身中修炼,使精气神凝结不散而成为“仙丹”。也是为了神秘其术,内丹家广设譬喻代号,如龙虎铅汞、日魂月魄、金公木母、婴儿姹女、黄芽白雪、女子郎君等等,大体上借用外丹术语而含义不同。对此,早在三十年代,范寿康先生就有很中肯的解释道:“(全真)道家所谓金丹原指本来的真性,二字的意义是抽象的。本来的真性快利刚明,变化融通,故名曰金;一经锻炼,圆成具足,故名曰丹。”可见,内丹家对“金丹”的命意与外丹家已大不相同。道教本来是不讲心性的,内丹家开始有了心性的内容。到宋金时期,全真道主张修心缮性以证道,用心性说改造了道教教义,成为当时进步的教派。《西游记》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主张,书中金公、木母、婴儿、姹女等说法,实际讲的是心性的锻炼。

近日,俄中商务园总裁陈志刚(左一)随圣彼得堡市议会代表团考察上海市虹桥管委会。  陈志刚供图

佛教,从隋唐时期就曾由佛家心性问题的讨论主盟过哲学论坛。此后,心性(在佛教称佛性)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,中国佛教的特点所在。它的重要,就在主张佛教的解脱可靠智慧来获得,与其他宗教完全以信仰为基础不同。这正是《西游记》中表现出的,虽然不停地调侃着佛祖如来、观音菩萨,却又追求着成佛、多方面仰伏观音的深层原因。

如第14回,孙悟空刚刚皈依唐僧,打杀了名叫“眼见喜、耳听怒、鼻嗅爱、舌尝思、身本忧、意见欲”的六个毛贼,不就是佛门说的以“一心”来制“六贼”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吗!第15回观音说:“菩萨妖精,总是一念。若论本来,皆属无有。”是针对故事中孙悟空的逗笑话,所讲的却是深奥的“明心见性”的顿悟道理。第24回悟空回答唐僧“几时方可到(雷音)”的疑虑,说:“你自小时走到老,老了再小,老小千番也还难。只要你见性志诚,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。”严格地说,悟空的回答并非唐僧的所问,这里说的是“明心见性”、“见性成佛”的心性问题。

不再多举例了。《西游记》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,及四众的九九八十一难,从本质来看,几乎就是讲了个能否成佛,就在于是否觉悟和能否反观自心的道理。磨难就是觉悟的过程。这是佛家心性思想的重要内容。

儒家思想是汉以来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,但自汉末以降数百年,理论上没什么建树,仅以王道政治及宗法制度的理论支柱存在着。宋明儒家吸收了佛、道二家的思想内容,形成新儒学——理学。其实,理学就是以心性义理为中心建构起来的。程朱理学与佛教的佛性(心性)理论相通,比如程颐说:“性之本谓之命,性之自然者谓之天;性之有形者谓之心,性之有动者谓之情。凡此数者皆一也。”把命、天、心、情都统一于性。程朱的天人合一思想,,实质就是佛教“自性是佛”的变一种说法。

程朱所说的“尽性知天”和禅宗的“见性成佛”异曲同工。到王阳明进一步提出“心即理”,把心性之说推到极端。至王学左派诸人即王阳明的弟子如王畿、王艮等更尚气节,讲良知心性,引起了明末清初一个革新思想的大运动。清代许多学者指出,理学(包括心学)是儒化了的佛学,其具体内容就是以注重心性为主要特征的,当然仍不失儒家的本色。这些在《西游记》里都有反映,如第13回唐僧准备西行,众僧议论提出许多问题,“三藏箝口不言,但以手指自心,点头几度”,并解释说:“心生,种种魔生;心灭,种种魔灭。我弟子在化生寺,对佛说下洪誓大愿,不由我不尽此心。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,使我们法轮回转,愿圣王皇图永固。”既有心性的见解,又明确表示是为“皇图永固”,表现入世态度,和佛家信念不同。

如第90回唐僧在金平府开怀观灯,“宽了禅性”,“泰极生否,乐盛生悲”,四值功曹便要“三羊开泰,以破否塞”。泰极、否塞等说法不是佛家语,第99回晒经石沾破了经文,三藏懊悔,行者解释道:“盖天地不全,……经沾破了,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。”蜈蚣成精要依伏毗兰婆——老母鸡去制服。蝎子精连如来、观音也不好奈何她,倒是昴日星官——双冠子大公鸡,“对着妖精叫了一声,那怪即时就现了本像……这星官再叫一声,那怪浑身酥软,死在坡前。”诸如此类,儒家的五行生克、易理术数在心性学的大前提下,也贯穿全书。

总而言之,儒释道思想全融通无碍,圆融兼容地组合在《西游记》中,所以说此书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艺术化体现。三教合一思想由来已久,从佛教传入就有人主张三教合于一。到宋成为一种思潮,而心性说就是三教合一的重点或曰基本点。宋代高僧契嵩是三教一致的倡导者,他说:“心之谓道,阐道之谓教。教也者,圣人之垂迹也;道也者,众生之大本也。……广大灵明,莫至乎道;神德妙用,莫至乎心。”“万物同灵谓之心,圣人所履谓之道。群生也者,一心之所出;圣人也者,一道之所离。心与道岂有二哉。”(《广原教序》)

宋金时期的全真派道教主张三教同源,以佛学及理学的心性论为自己的思想来源,这更是公开的。王重阳诗曰:“释道从来是一家,两般形貌理无差,识心见性全真觉,知汞通铅结善芽。”(《答战公问先释后道》)又云:“儒门释户道相通,三教从来一祖风。悟彻便会知出入,晓明应许觉宽弘。”(《孙公问三教》)说得清楚,全真派的教义是在儒释融合的心性说基础上,修炼内心。宋明理学是宋以后各代的官学,王阳明的“心即理”观点就认心性本合,只要明心,即可见性,即可知天、知道,以至知命,这与佛家禅宗相通。他又强调禁欲修心,说:“果能戒谨不睹,恐惧不闻,而专志于是,则神住、气住、精住,而仙家所谓长生久视之术亦在其中矣。”这又和内丹说相通。可见,在心性这一点上儒释道三家有共识,而《西游记》正用了这思想贯穿全书,并以三家惯用的名词术语,及变幻奇诡、光怪陆离的故事演绎着炼心历程。譬如结构问题,人们常将全书分为两大部分,前七回的大闹天宫和后面的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,往往认为前后不好统一,关键在于孙悟空性格前后不一致,由此还引出过“主题矛盾说”、“主题转化说”等等。其实,用心性学的观点分析,则是顺理成章的。按心性说,人的最高境界是明心见性,达到悟境。用封建正统的眼光看,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如同小人之心,放僻邪侈,无所不为,而一旦行事无所顾忌,则神仙也莫可奈何。不过,痛快则痛快矣,最后还是要自取灭顶之灾的。而后立志诚意正心,道路也很艰难,要经历过种种内、外魔障,并凭借智慧和诚信斗而胜之,才能最后达到觉悟。从不能安静安神,到历经磨难,最后觉悟成佛。结构完整,主题一以贯之,可见这是原作的立意,是可以贯穿书中三教内容的。

行文至此,还有一问题值得重点探讨。前面说过,书中有多处诽谤道佛,不敬菩萨,亵渎道流的内容。一方面回目上屡屡引用道家丹道术语,一方面又不断地以孙悟空眼光说:“三个妖魔……讲的是安鼎立炉,抟砂炼汞;白雪黄芽,傍门外道。”(第17回)“想是那个妖精传他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。”(第17回)车迟国求下雨来,孙悟空说:“这些傍门法术也不成个功果。”(第46回)写书人回末结语说:“这正是,点金炼汞成何济,唤风呼雨总是空。”等等。

并且不仅对道家多次讥为“傍门外道”,对佛门也毫不留情,除明显的讽刺阿难、迦叶要“人事”,如来说经文“卖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白银”嫌少外,观音菩萨竟赖孙悟空有心骗龙女和宝瓶,要悟空留东西作当(抵押)(第42回)。悟空也多次骂唐僧“脓包”,暗骂观音“活该一世无夫”,表面是滑稽调侃,不也表明对佛门并不是恭而敬之的吗?这是否与主题相抵牾呢?

书中这些看似矛盾的内容,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全真道、禅宗,特别是明代王学,就不成其为问题了。前面已经说过宋、金、元时期的全真道是当时进步的教派,他们摒除了旧道教的符录、禁咒等信仰,也摒弃了外丹派的炼药服食之术,用金丹术语修炼“守一”,即观心中真神,集中和纯化精神,与道合一。他们所谓内丹修成的圣域,决不是指普通道教徒所谓的不死升仙,却不过是指与天地合为一体的那种妙境。王重阳就说修道是:“不可愿归,不可恋世,去住自然矣。”他追求的不是长生而是超脱生死之外,逍遥大化之中,这就是炼得“内丹”可达到的境地。

禅宗直指人心,引导人们明心见性,不赞成人们求佛求菩萨。为了打破人们的佛菩萨偶像崇拜,反对读经坐禅,甚至呵佛骂祖,烹佛杀祖。如德山宣鉴说:“达磨是个老臊胡,释迦老子是干屎橛,文殊普贤是担屎汉。”(《五灯会元》卷七)

我们再看明代王学的情况,王阳明“学凡三变”之后,于正德十四年(公元1519年)左右,刊行《大学古本》,编印《朱子晚年定论》,造成黄宗羲所说的“江右以后,专提致良知”。嘉靖六年(公元1527年)左右,王阳明“丁忧”在故乡浙江余姚,他讲学时“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”,“从学如云”。而这时他的身份是“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、兼南京兵部尚书,参赞机务”,还“岁支禄米一千石,三代并妻一体追封,给与诰券,子孙世世承袭”,可谓炙手可热。所以嘉靖、隆庆之后,江浙一带思想界可以说是王学的天下。现知最早的《西游记》刻本,金陵世德堂本序写于万历二十年(公元1592年),标明是“新刻出像官板大字《西游记》”,并对旧板“俾好事者为之订校”过。未见过古本旧板,不知道新板订证了哪里,校正了些什么,但我们知道古人“订校”旧作(尤其是对小说者流)往往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改动原作。金陵是江右名都,王学已盛行六、七十年,“此时”“新刻”“官板”的《西游记》表现出王学思想,恐怕是毫不足怪的了。

我们前面略谈了王学的心性思想与佛教佛性说相通。其实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,他从传统儒家继承了讲心、讲性、讲诚、讲仁、讲良知良能、讲修齐治平、讲天理人欲等,又从佛家,主要是禅宗学得许多论题,加以改造,成为心学。王阳明与禅宗有很深的渊源。他自己说:“心即理。”“如佛家说心印相似。”“某自幼不问学,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,而始究心于老、释。赖天之灵,因有所觉,始乃沿周、程之说求之,而若有得焉。”(《别湛甘泉序》)。

细推敲王学主要论题,可以见出无论禅宗南宗的空无本体,或北宗神秀的渐修顿悟都对其有较深的影响。这是一个方面。另一个方面,王阳明又“辟佛最力”,就是说他旗帜鲜明地批判佛教。他诘难佛教:“虚无不可用世”、“外弃人伦”、“一切都不管”、“即世间而出世间”等等,批判佛教不染尘累的遁世主义哲学。同时,他既深得禅宗三昧,行为表现上禅宗的“呵佛骂祖”现象也就成为王学的一个内容。总之,他站在入世的儒家立场将禅学伦理化,变成了用世的“圣学”,去实现自己挽救世道、拯救人心的理想。他汲取的是佛学的理论内核,对佛教的浅层迷信行为深不以为然,更因受禅宗影响,表现出对佛道偶像的不尊不敬,正是题中的应有之意。

《西游记》动用一切笔墨表现对炼心释魔的执着追求。回目借助大量内丹术语,叙述语言频频出现点题的明示,有时甚至不管人物性格。如让孙悟空多处讲大道理,让猪八戒作诗等等,同时又打趣佛道、腹诽菩萨。这一切全是三教合一心性观思想的表现。如果幽默调侃仅仅是为了“游戏”,那和现代所谓的“穷逗”有什么差别,又能有什么意义可言经?400多年被人们称为四大奇书之一,得到过许多有识者、博学者的赏爱与评赞,就真个是咄咄怪事了。

汉唐以来,佛道流行的千余年中,道家和道教的宇宙生成模式,佛教的心性观,特别是禅宗的心性观,以及佛道二家关于个体修习性命的思想及方法为儒家所借鉴,至宋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新高峰——理学。理学家特别注意心性问题,到明出现了王阳明心学,提出“心即理”,主张“心”是万物之源,心是性的作用,心性同归于理,心外无理,极大地突出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主体能动作用。心性说提出了一套人们修心炼性从而实现自我的理论,在当时无疑是进步。与此同时,佛道两家也吸收儒家,并互相吸收。道教中的全真教主张三教同源,把理学道教化,还主张读佛教的《般若经》。佛教吸收儒道二家,则早从南北朝便开始了。从而逐渐形成儒佛道三家融汇的潮流。三家以心性学为基本点的合流,在明代是时代的重要思潮,以修惜性命为主旨的《西游记》,便是这种合流心性学的产物,是这种合流心性学的艺术体现。

      (原载《运城高专学报》,1997,1)

    马航370事件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中国灵异事件大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; 2013-2025 สล็อต 版权所有